- A+
当地时间3月2日晚,据希腊消防部门最新消息,2月28日发生的列车相撞事故中的遇难者人数上升至57人。(总台记者 李冠男)
相关报道
希腊总理:火车相撞事故主要由人为错误导致(新华网)
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3月1日晚表示,针对日前发生在该国中部的火车相撞事故的调查已全面展开,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事故主要由人为错误导致。
责任编辑:刘光博
美国芯片法生效,中国的这个邻国又要经历一次考验。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周二的落地生效引发韩国当局的强烈不安。韩媒报道称,韩国政府正通过多种渠道与美方进行沟通,以避免伤害在华的韩国半导体企业。
综合美媒的报道,美国商务部周二发布一系列文件,启动《芯片与科学法》390亿美元芯片补贴申请程序。但《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美国商务部同时也明文规定,在成功拿到补贴后,申请人未来10年内不能在“受关注的国家”进行扩产等“显著规模的交易”。
这项没有具体说明的护栏条款中“受关注的国家”无疑指向了中国,并带有明显的逼迫申请人选边站队的倾向,也成为引发韩国不安的根本原因。根据韩联社3月1日的报道,韩国外交部一名官员透露说,韩国政府正通过多种渠道与美方进行沟通,努力避免已在华进行投资的韩企受到不利影响。
《韩民族日报》近日报道说,三星在美国奥斯汀拥有一座芯片代工厂,目前正在得克萨斯州泰勒修建一座新厂。SK海力士计划斥资150亿美元在美国进行先进封装制造和芯片相关研发,并计划今年选址建设先进封装工厂;而同时,两家韩国半导体企业也在中国有大量投资。其中,三星设在中国西安的工厂主要生产NAND闪存芯片,SK海力士设在无锡和大连的工厂主要生产DRAM和NAND闪存芯片。三星西安工厂的NAND闪存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40%,SK海力士无锡工厂和大连工厂的产量占公司DRAM总产量50%和NAND闪存芯片总产量的20%-30%。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暗藏打压中国条件,这意味着韩企在美国接受补贴,势必使其在中国的投资受到损失。此前,随着美国这一法案实施日期的临近,韩国企业愈发不安。根据韩媒的报道,三星、SK海力士高层上个月曾飞往美国,希望争取《芯片与科学法》的豁免权,或争取类似去年10月美国禁止先进芯片与设备出口至中国时,额外给予韩国厂商的一年缓冲期。
2022年10月7日,美国进一步收紧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出口管制,囊括了用于在中国生产18纳米以下DRAM、128层以上NAND闪存、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的生产设备的出口。经过一番争取,三星和海力士得到美国商务部为期一年的豁免,即未来一年内无需经过美国商务部的许可,就可以将中国工厂芯片生产所需的设备运入中国。
但现在韩国企业又将面临着《芯片与科学法》的又一次考验。《韩民族日报》也称,韩国企业一直密切关注(护栏条款)详细标准内容。但美国商务部在周二并没有对此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只是表示要和跨国企业、外国政府进行合作来进一步明确。报道说,此前虽然对先进半导体(28纳米以下)有限制,但对韩国企业的主力产品存储半导体还没有。如果这次美国将这些产品也纳入限制范围,韩国企业可能只能在美国或中国之间择其一。
《韩民族日报》说,韩国企业都在期待政府的应对。一韩国企业相关人士表示,“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安全问题。企业方面只能依靠政府”。
在中美之间竭力寻求安全地带的同时,让韩国雪上加霜的是2月份又一次出现贸易逆差,使得韩国逆差状态持续了整整12个月,为25年来的首次。造成韩国逆差的重要原因是,韩国出口的主力产品半导体2月份出口下降了42.5%。韩国《中央日报》报道说,半导体是韩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占韩国总出口额的20%,而其中55%是出口到中国。韩国接连逆差究其原因是,半导体和中国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现在,费尽心机避免站队的韩国或许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辽宁大学美国与东亚研究院院长吕超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美国不断加码对华高科技产业设卡,韩国也在拼力进行平衡,以最大限度保护自身利益。吕超表示,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在美国的压力下,韩国在半导体等领域上若对中国采取“剥离生产链”行动,那么韩国自己也会因此走上绝路,因为它的高科技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
环球时报-环球网 倪浩
责任编辑:刘光博
在中国海军2月27日发布的招收飞行员宣传片中,结尾部分的彩蛋让所有关注中国海军发展的人都欣喜若狂——传闻已久的中国隐形舰载战斗机正式亮相。尽管因为中国特色的保密原则,它的首次“官方身份照”还不太清晰,但这已经挡不住老司机的兴奋了。
从这段宣传片的剧情内容,也可以看出海军有关部门埋下这个彩蛋费了不少心思。影片从名为李志飞的海航飞行员高中毕业报考进入海军航空大学、一步步接受初教-6、教练-9教练机的逐级培训,再到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着舰,描绘了中国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完整成长经历。在影片最后,教官向已经成长为成熟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李志飞发布新命令:“今天是你的新任务,新挑战,祝你圆满完成任务”。李志飞回答“是”,随后朝着一款新战机走去。
毫无疑问,这个“新任务”里的“新战机”显然与歼-15舰载战斗机存在衔接关系。再细看“新战机”的外形特点,依稀能分辨出它是两侧进气、倾斜双垂尾、机翼折叠且机头能看出明显隐形设计,也完全符合外界传闻已久的中国新一代舰载战斗机特征。
尽管目前官方还没有透露该型战斗机的具体型号,外媒根据该机之前流传的试飞照片,认为它很可能被称为歼-35(为了称呼方便,后续姑且就将它称为歼-35吧)。综合外界猜测,这款隐形战斗机与出口的FC-31“鹘鹰”战斗机在技术上同源,但在细节上有诸多不同,包括机翼采用了可折叠设计、前起落架具备弹射器牵引杆、机首下方配备类似美国F-35隐形战斗机的光电瞄准系统,以及重新设计的座舱罩等。它属于双发中型战斗机,起飞重量与F-35大致相当。在去年曝光的高清试飞图中还能看到,该机在隐形设计方面做得非常细致,包括锯齿状的发动机尾喷口等,再加上中国对于歼-20已有多年的使用经验,这些因素显示中国第二款隐形战斗机的隐形效果应该相当令人期待。
老司机依然记得,在2021年的珠海航展上,歼-15和FC-31“鹘鹰”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孙聪曾表示:“大家不用着急,可以再等等,应该在今年,大家就能看到下一代航母舰载机的好消息了。”在去年曝光的歼-35高清试飞照片上可以发现,该机喷涂方案类似于解放军海军歼-15舰载战斗机,垂尾上还有“飞鲨”标志,这些都暗示它的海军身份。如今该机在海军宣传片中正式亮相,至少是官方首次承认了它的存在。根据之前歼-20隐形战斗机从曝光到官宣的经历,距离中国第二种隐形战斗机正式公布恐怕不会等太久了。
歼-35的亮相和交付,对于中国航母战斗力提升有着重大意义。参考美国海军的使用经验,F-35C隐形战斗机是全球目前唯一的隐形舰载战斗机,对其他国家的舰载战斗机构成代差的技术优势,但它的内部弹舱容量有限,仅能携带JSM 这类小尺寸反舰导弹,射程和威力都相对有限;而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虽然没有隐形能力,但外挂性能出色,可以携带LRASM这样的大型反舰导弹执行远程攻击任务。因此它们成为美国航母打击群当前最有力的组合——F-35借助隐形优势负责前沿情报收集、争夺制空权乃至初步,“超级大黄蜂”押后提供火力支援和发射大型反舰导弹负责“最后一击”。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航母——不仅是福建舰,也包括辽宁舰和山东舰——可能会采用歼-35隐形战斗机和歼-15重型战斗机组成的类似组合,以尽可能发挥两种不同战斗机的战力。同时这也意味着美国海军在隐形舰载战斗机领域的垄断将被打破。周边某些国家希望从美国引进F-35B垂直起降战斗机,再将大型两栖攻击舰改装为轻型航母,以试图与中国航母“掰手腕”的如意算盘,更是破产了……
日本,就在说你呢!
来源:枢密院十号
责任编辑:刘光博
2月28日,据@当涂发布 发布通报称,近期,网民反映当涂二中校园文化工程建设项目中个别产品采购单价过高,引发关注。当涂县迅速成立由县纪委监委、县公安局、县公管局、县教育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网民反映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目前调查正在进行,我们将依据调查情况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另据封面新闻消息,近日,安徽当涂县多名网友发帖称,“当涂二中一项中标金额488万元的采购项目中,出现了单价3600元的插线板和单价4000元的单灯控制器,两项总价19万元,采购疑似存在成本虚高、萝卜招标。”
据了解,从两款产品的厂家得到报价,上述同款产品单价均为200多元,插线板厂家销售员还称可以帮忙“虚报成本”。当涂中学校办工作人员表示,相关部门已在调查此事,具体情况由县委宣传部统一回复。当涂县委宣传部外宣科工作人员则表示,“分管领导出差联系不上,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责任编辑:祝加贝
作者:徐燕燕
近日,网络上有质疑声问“我国两万亿美元外汇去哪里了?”简单来说,质疑者的核心观点是,“2020年到2022年,我国贸易投资顺差有将近1.9万亿美元之多,但是这笔顺差资金所形成的外汇在外汇存款、结售汇数据、外汇储备、外汇占款中都找不到。”
2月27日,《中国外汇》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钟汇研的文章,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解释。这篇题目为《顺差去哪儿了?跨境贸易投资顺差去向解析》的文章,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详细拆解了我国近三年来,近1.9万亿美元的顺差来源以及资金的运用情况。
结论是,“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数据比对的实践角度,近三年我国对外资金来源都可以找到对外资金运用的相关项目,两者基本能够匹配。”也就是,流入的和流出的,基本都能对得上。
近日,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造成这一质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主要的流入也就是顺差的部分,高度集中,而且在舆论宣传中经常被提及,大众关注度很高;而流出的部分,也就是逆差,却相对分散在各项流出或资产项目中,每一项都不大,甚至不太受人关注,容易被化整为零,但事实上加起来后的规模并不小。
该研报通过对2020年一季度到2022年三季度共11个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指出,顺差基本盘中,主要是货物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顺差,而这笔资金最终在流出一侧,分散在了“初次收入逆差、服务贸易逆差、贷款、货币与存款资产净增加、证券投资逆差、贸易信贷、应收账款、衍生工具流出、保险与养老金、其他股权流出等”项目中。
根据上述两篇文章,下面我们展开来说说:
这两篇文章分析的基础均是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原则,是对涉外经济交易最全面的记录。
首先是,近1.9万亿美元的顺差是怎么来的。
相对于流出端的零碎、隐秘,资金的来源也就是流入端几乎是一目了然的。钟汇研署名文章中表示,近三年来,经常账户顺差、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是我国主要的对外资金来源。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2020年到2022年,经常账户顺差、吸收来华各类投资合计形成对外资金来源约2万亿美元。其中,包含了9800多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顺差,其中最大头的是货物贸易顺差;此外还有我国吸收跨境投融资合计1万多亿美元,包含了直接投资资金流入近7800亿美元,还有外资买入境内债券和股票等来华证券投资。
温彬的测算是,根据2020年一季度至2022年三季度共11个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顺差基本盘中,11个季度的货物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顺差分别为15953亿美元和3539亿美元,总和为19492亿美元。
讲清楚了资金的来源,下面就是这笔外汇资金去哪里了,也就是资金的运用。
钟汇研文章中指出,“跨境贸易投资顺差超八成转换为我国民间部门对外投资,境内企业、银行等持有的境外资产增加。”
简单来说,就是境内的企业、银行等拿着外汇去境外投资了,主要的渠道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包括存贷款)等,这是“藏汇于民”的重要表现。通过数据拆解来看,近三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4400亿美元,对外证券投资和对外存贷款等其他投资合计达1万多亿美元,加起来,基本上就是1.9万亿美元顺差80%的规模。
那么,剩下的20%去哪里了呢?钟汇研文章中表示,这部分主要是官方部门对外投资,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加,但是这又不能简单将外汇储备余额的变动来做加减,因为余额还受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动等估值因素的影响。
温彬在研报中对流出的各项给出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大家熟知的逆差项:服务贸易与证券投资,近11个季度,服务贸易逆差规模为3180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规模则在1142亿美元,但是减去这两项逆差后,还有将近1.5万亿美元的规模无法解释。他进一步表示,还有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流出项——初次收入,相比之下,“初次收入”虽不起眼,甚至往往被忽略,然而其逆差规模却一点儿也不小。过去11个季度中,初次收入逆差达到4431亿美元,可以说是“消失的外汇”中的最大项。
初次收入下面的分项包括了雇员收入——顺差1.7亿美元,很小,只占零头,大头是投资收益,逆差则达到4511亿美元。其中,我国在海外的投资获益流入(贷方)6002亿美元,而外国在我国的投资收益流出(借方)则达到了10512亿美元。而投资收益的巨大差异,主要与我国在海外,以及海外在我国的投资头寸和收益率差距有关。据温彬测算,由于投资头寸和收益率的差距,过去11个季度,平均每个季度我国的投资收入逆差在410亿美元左右。
此外,还有不被人注意的资产与应收款项——其他投资,过去11个季度中,其他投资项形成的“逆差”(其中许多实际是资产的净增加)达到4656亿美元,其中又可以分为货币与存款、贷款、保险与养老金、贸易信贷和其他应收款5项。
在除去其他投资项后,顺差的未解释部分还剩下约6500亿美元,基本上包含了净误差与遗漏和储备资产增加两项。其中,比较难解释的是“净误差与遗漏”,温彬表示,净误差与遗漏由会计技术处理获得而非来源于实际统计,因此只能猜测其组成部分,但各组成部分的占比难以测算。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中包含了以下几方面:一是统计误差;二是线下资本外逃(现金“蚂蚁搬家”或地下钱庄等);三是出口少收问题(延迟收款、应收坏账、虚报出口、境外代收等);四是进口多付(虚假贸易等)。
综合上述两篇文章,流入的和流出的,通过对照国际收支平衡表,能够对得上。
事实上,对于国际收支反应的资金来源和运用问题,并不是新鲜的话题。外汇局此前曾多次作过科普类的专栏,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2021年半年度国际收支报告中就有一篇《全面准确看待国际收支反应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专栏文章,其中提到,“从资金来源看,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以及各类外资净流入,是我国形成对外资产和开展对外投资的基础”,并指出“从资金运用看,我国民间部门对外资产明显增加,官方储备资产小幅增长”。该文章详细分析了2021年上半年的资金来源与运用,并得出结论:第一,国际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稳固,不再是国际收支高顺差对应储备高增长的模式。第二,对外资产持有主体多元化稳步推进,不再是储备资产高居半壁江山以上的局面,近年来储备资产在我国对外资产中的比重合理回落。
钟汇研在署名文章也最后提到,未来,随着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跨境资金往来将更为活跃。观察贸易投资顺差流向等问题,立足国际收支平衡表、从资金来源与运用角度看,才能够得到更为准确、客观、科学的结论。
责任编辑:刘德宾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金三银四”招聘季即将拉开帷幕,2023应届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截至目前,2021届应届毕业生已经进入职场满一年,他们的薪资情况与工作满意度给等待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参考。
薪资是求职者最关注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被认为是职场中的高薪人群。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各大地区大学回收的2700份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根据麦可思曾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布分析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
分区间来看,38.4%的2021应届生毕业起薪集中在4000~6000元之间,月薪6000~8000元的应届毕业生占比23.7%。而近期在网上被频繁讨论的“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该比例高于2020届的(4.3%),但依旧是极少数人群。
即便是一些人们普遍认为的“高薪行业”,应届毕业生也很难做到“一步破万”。2021届本科生从业平均收入较高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781元),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6508元),运输业(6351元),金融业(6100元),平均月薪均在6000~7000元。
在高薪行业,大学生的涨薪空间较为乐观,但行业仅能涵盖少量职场人。在毕业三年后(2018届),毕业生平均薪资破万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10691元。
麦可思研究认为,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受行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2021届)毕业初期月收入为7332元;工作三年后(2018届)的平均薪资可达到11281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年轻职场人在注重薪资水平的同时,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更加看中工作的幸福感。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1届大学毕业生中,担任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律专业人员、医护人员、研究人员等职业的本科生,拥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82%、78%、77%、77%,但月收入不及高收入行业,较之“月入过万”存在差距。尽管在求职过程中,工资是应聘者最关注的部分,但 “工资不高但幸福度高的工作”在近年来受到欢迎。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近半数职场人优先选择“钱少、事少、不累”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期待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生活中,对工作时间之外的生活充满期待。
编辑|段炼 杜波
责任编辑:吕成飞
- 联系微信
-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
- 金奇异小说网
- 扫一扫免费看小说
-